百丈之堤,潰于蟻穴。寺庫走到瀕臨破產的局面,本質上面臨的是一場信任危機。
“買電器能想到京東,買女裝想到淘寶,買奢侈品想到寺庫。”這是創始人李日學對于寺庫最初的品牌設想。于是從2008年寺庫成立到2017年上市,寺庫的業務核心不是擴大市場,而是提升品牌調性。一位寺庫離職員工向《財經天下》周刊表示,“寺庫早期的品牌營銷是不計成本的,哪怕是拍一組紀錄片,至少都是千萬級的支出。”
不計成本的燒錢營銷,帶來的回報卻不成正比。對于國外投資者來說,寺庫的知名度遠不如阿里巴巴、京東。再加上寺庫上市時國內垂直電商聚美、當當選擇退市,導致投資人并不看好寺庫的發展,上市當天寺庫就跌破每股13美元的發行價,面臨來自資本市場的信任危機。
上市近五年來,寺庫股價一直在走下坡路,表現最好的2018年8月也僅沖高到15.48美元,2020年寺庫股價更是跌到個位數,2021年年底直接跌到1美元以下,還收到了納斯達克的退市警告。截止到2022年1月7日收盤,寺庫收跌0.32%,每股僅為0.43美元,總市值為3043萬美元,與最高峰相比,市值縮水97%。
資本冷血的背后是,寺庫的業績實在是太差了,營收一直沒能超過70億元,最好的2019年也只有68.69億元,凈利潤常年在1億多元徘徊不前。進入2020年后,局面更是急轉而下,財報拖到2021年11月才發布,網友戲稱寺庫業績太差不敢發財報。
寺庫這份成績單確實不好看,2020年營收60.2億元,同比下降12%;凈利潤由盈轉虧,凈虧損8741萬元。2021年上半年寺庫營收僅為15.26億元,同比下滑34%,凈虧損3982萬元。
網經社電子商務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、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,寺庫自身業績與股價雙雙低迷,同時,又因資金問題而負面纏身,這種內外交困的處境對任何一家電商平臺而言無疑都是嚴重的危機。
知情人士告訴《財經天下》周刊,寺庫遇到今天的困境與創始人李日學不無關系,他沒有一條路走到底的勇氣,自創立伊始,寺庫經歷多次轉型,每次轉型都碰壁,至今也沒有找到支撐公司發展的核心路徑。
寺庫最初是從二手奢侈品寄賣平臺起家的,這種模式下,無法保證貨品的來源,出現了層出不窮的假貨問題,這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信任感。在知乎、豆瓣等社區平臺上,隨處可見消費者對寺庫平臺售假的討論。在豆瓣小組,有網友發現自己在寺庫購買的龍驤包是假貨,于是向客服申請退款,然而退款理由卻沒有“產品為假貨”的選項。
后來寺庫轉型為為奢侈品品牌清庫存的電商平臺,商品種類包括珠寶、首飾、手表、服飾等,但這一模式由于拿不到品牌方的授權,走得也不順利。李日學痛定思痛后,改為為高端人群服務,他們需要啥就提供啥,平臺上線了豪車、私人飛機、藝術品等,但由于線上缺乏服務體驗,這條路也沒能走成功。
為了提高服務體驗,寺庫也曾嘗試過建立線下門店,但受疫情以及居高不下的營業成本影響,均以失敗告終,青島、天津、北京等地的線下體驗中心均被關閉。2018年,寺庫還嘗試學習社交電商模式推出“庫店”,售賣的商品已不單單局限于奢侈品,而是涵蓋了美妝護膚、鞋類服飾、珠寶箱包以及手表配飾,最終也沒能成功。
屢屢碰壁的寺庫最終迎來了生死存亡的時刻,天眼查將其列為高風險企業,共有393條風險信息,有的是未按時履行法律義務,有的是股權被凍結。據了解,寺庫共有七筆股權被凍結,涉及金額高達1.53億元。